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
题目描述
【题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矛盾篇】
材料一: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上教科书79页
(1)依据材料一指出“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的原因是什么?在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哪一游牧民族灭亡?
【战争篇】
材料二:见下图
(2)根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回答,“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哪两个政权?这场战争的特点什么?
【融合篇】
材料三:表格中的材料来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73页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三中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措施,并说明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汉化措施:
①
②
③
④
改革作用:
材料四: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石窟群里,雕刻着成千上万的佛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体现了民族的融合。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指的是哪一著名的石窟?
(5)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呈现怎样的特点?
答案解析
(1)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匈奴(2)前秦和东晋以少胜多(3)汉化措施:①穿汉服②改汉姓③联汉姻④说汉语改革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可知,“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的原因是: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2)根据材料二“淝水之战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383年,前秦苻坚征集了80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秦军前锋与东晋军队8万人隔淝水对峙。东晋将领要求秦军稍向后退,以便晋军渡河与秦军决战,苻坚想趁东晋军队渡河时予以打击,同意后退。秦军中的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就溃不成军,晋军趁机发起进攻,以少胜多,大败前秦。由此可知,“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前秦和东晋;这场战争的特点以少胜多。(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如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他将皇族的姓氏拓跋改为元自己改名为元宏。孝文帝改革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由此可知,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有:①穿汉服;②改汉姓;③联汉姻;④说汉语;改革作用是: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根据材料四“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体现了民族的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因此,材料四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指的是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5)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呈现怎样的特点是: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相关试题
3085【习题】根据本讲,中国近年来在网络技
(单选题)P型半导体中,电子数目与空穴数目相
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的东北抗联女英雄在给儿子的
(单选题)借贷记账法的发生额试算平衡公式是(
107.投影图的坐标与轴测图的( )之间的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单选题】 理论上完全燃烧1Nm3的CO需要
750kV变压器采用注油排氮时,绝缘油静置时
WLAN网络严重故障指的是大规模的站点发生故
水冷壁吸收炉 膛的高温火焰的辐 射热,使水变
以下网元属于无线侧的网元是()。
中交通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善于治疗血淋,尿血,应选用的药物是()。
最大程度地_______网络谣言,一方面要依
学生的模仿性和向师性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特点
室内净高小于()m的丙、丁、戊类厂房不应采用
文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家在大气科学和地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