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在期末复习时,某校思想品德教师选择了刚刚发生的案例带领同学们

题目描述

【题目】在期末复习时,某校思想品德教师选择了刚刚发生的案例带领同学们讨论,请你参与。

 

 

 

【权利判断】(1)超市侵犯了刘先生的哪些权利?说明你判断的根据。

【维权策略】(2)推测一下,第二天,刘先生是通过哪种途径维权的?

【经验借鉴】(3)刘先生的遭遇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可借鉴的经验?

【吸取教训】(4)我们应该从刘先生的经历中吸取什么教训?

 

答案解析

(1)①人身自由权我国宪法规定,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②名誉权使受害人遭受精神上的痛苦和心理上创伤的行为,都是侵害名誉权的行为。(2)报警或找消费者协会或再找超市据理力争(3)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忍气吞声,要依法维权。或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敢于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4)强化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认识;或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结合案例的具体答案更好,如进超市前把东西封存起来;按超市的规定去做;等等。3分)

试题分析:(1)本题包括两问,第一问的回答直接影响到第二问,提炼材料的主旨,刘先生去一家超市购物,超市的工作人员因为怀疑他偷了东西,而搜身,根据教材知识可知,非法搜身、非法禁闭、非法拘禁都是侵犯人身自由权的表现,理由根据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回答。(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因商场拿不出刘先生偷火腿肠的证据,向刘先生道了歉,归还了200元,并删除了所拍照片”。刘先生一定是通过诉讼或非诉讼的途径来解决问题的,围绕诉讼和非诉讼的方式回答即可。(3)本题考查总结、分析的能力,刘先生遇到侵权行为没有忍气吞声,而是依法维权,所以围绕用法律维权,敢于同违法行为做斗争来回答。(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结合实际生活,围绕做好进入超市前的准备工作、按照超市的规定去做封好包,或者从维权的角度,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用法律武器维权等方面回答。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