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1)卫鞅是谁?属于何学派?孝公为哪国国君?(2)文中反映了卫鞅的什么主张?(3)你认为材料中的“汤武”“夏殷”应指的是谁?(4)文中的议论代表哪个阶级?(5)“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发生于哪一年?结果如何?

答案解析

(1)商鞅,法家,秦国。(2)改革或变法或主张按现实需要改变传统治理国家的政策。(3)“汤武”指(商)汤、周武王;“夏殷”指桀、纣(王)。(4)代表地主阶级。(5)发生于公元前356年。结果: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封建统治确立起来。

(1)根据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法前夕,秦孝公召集群臣,商讨变法大计,代表贵族势力的大臣纷纷反对,他们说:“现行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不能改!”商鞅理直气壮的驳斥他们,说:“商汤王、周武王都没有按照祖宗传下来的制度治理国家,可是国家都富强起来。夏桀、商纣,墨守祖宗的陈规,结果都是国家灭亡。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了变法。因此,在材料一中的“卫鞅”是商鞅;卫鞅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体现了商鞅主张变法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孝公”是指秦孝公,为秦国国君。(2)根据(1)的分析可知,题文中反映了卫鞅的改革或变法或主张按现实需要改变传统治理国家的政策。(3)根据(1)的分析可知,题文中“汤武”指(商)汤、周武王;“夏殷”指桀、纣(王)。(4)根据(1)的分析可知,题文是商鞅代表的地主阶级与代表贵族势力的大臣的舌战。(5)依据所学知识,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了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发生于公元前356年。结果是: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封建统治确立起来。所以答案是:(1)商鞅,法家,秦国。(2)改革或变法或主张按现实需要改变传统治理国家的政策。(3)“汤武”指(商)汤、周武王;“夏殷”指桀、纣(王)。(4)代表地主阶级。(5)发生于公元前356年。结果: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封建统治确立起来。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