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这年3月,全国政协主席
题目描述
【题目】2016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这年3月,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宣布将举办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白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
——冯自由《革命逸史》
材料三:①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②1914年,北京普通民众“至今剪辫子者甚稀”。
材料四: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调查问题
调查结果
1.下列各种方法,你认为哪种可以救国?(军阀宰制、外国共管、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725票,外国共管19票,军阀宰制10票。
2.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
俄国(苏联)497票,美国107票。
3.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几位?
国内大人物:孙中山473票,陈独秀173票,蔡元培(时任北大校长)153票;世界大人物:列宁227票,威尔逊51票。
——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材料五:“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孙中山遗嘱》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面临的困境有哪些?孙中山是如何解“千年专制之毒”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起到什么历史作用?
(3)材料三的两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请分析原因。
(4)概述材料四每项调查结果所体现主流民意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5)根据材料五,从孙中山的遗嘱中,我们可以学习孙中山哪些高贵品质?
答案解析
(1)满清专制统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发动辛亥革命。(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3)民主共和国的思想仍然不能被人民普遍接受;封建观念根深蒂固。(4)推翻封建军阀,进行国民革命,学习苏联;因为封建军阀统治民不聊生,只有拥护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传播马列主义才是时代的主流等。(5)坚持不懈的民主革命精神,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1)根据材料一“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可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困境有满清专制统治,“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可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困境有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了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发动了辛亥革命。(2)根据材料二“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3)根据材料三“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北京普通民众‘至今剪辫子者甚稀’”可知,说明民主共和国的思想仍然不能被人民普遍接受;究其原因是封建观念根深蒂固。(4)仔细分析材料四每项调查结果“国民革命725票”“俄国(苏联)497票”“世界大人物:列宁227票”“国内大人物:孙中山473票”所体现主流民意是推翻封建军阀,进行国民革命,学习苏联;其原因是封建军阀统治民不聊生,辛亥革命鼓舞了人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5)根据材料五“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应该学习孙中山坚持不懈的民主革命精神,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试题
政治与学术相互独立,没有关联。()
下列哪项是我国在三大改造中的伟大创举:(
(单选题)“密封发酵法”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时
2008年1月19日,胡锦涛同志分别来到钱学
(单选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
小明在学校消费使用的是校园卡“一卡通”。校园
严复在《原强》中称:“民力已堕,民智已卑,民
生活在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一位成年男性公民能
在今天陕西省韩城市郊有一座古柏环绕的“汉太史
对下面古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在全部干预工作结束后,全队要
国家鼓励(),鼓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优先采用
控制超挖采取的措施有( )
我国古代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是
老鼠传播的疾病有()
每一台计算机都分配了一个IP地址,IP地址是
低产林的改造是全面改造。
新闻媒体经营战略选择的SWOT分析法中.最佳
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更多依靠物理条件的变化,而植
佛教有六尘、六门、六识之说。所谓“六尘”不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