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题目描述

【题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材料二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儿,就像投下一粒石子,打破旧体制的一潭死水,漾开了迎接生产力解放的春天的圆圈儿。后来的历史证明,正是从这个圈儿开始,充满活力的生产方式一圈儿一圈儿漾开,最终扩展到整个中国,彻底告别旧体制,迎来了整个中国经济迅猛腾飞的新时代。

——舒亦颖主编《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60个重大事件》

材料三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2)材料二中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儿”指代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3)据材料三,概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答案解析

(1)目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历史事件: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位: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根据材料一“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儿”指代的是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是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