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12:46:40

古代城镇的发展和近代转型,可为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阅

题目描述

【题目】古代城镇的发展和近代转型,可为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西周开国之初直到春秋战国,经历了两次城市建设高潮。第一次,在西周300余年间……其分封的诸侯国由最初的71个发展到1200个之多。第二次,下及春秋战国……到战国末期,城市分布范围更广,除主要集中于陕西关中的泾渭谷地到潼关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带,以及淮河流域外,长江流域巴、蜀、吴、越等地也有分布。

——摘编自《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分布》

材料二 明、清两代有些市镇,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城市经济职能都超过了作为传统政治中心的县城,甚至府城,从而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当时全国著名的四大镇,河南朱仙镇和湖广汉口镇发展为商业市镇;江西景德镇和广东佛山镇,形成为著名的手工业市镇。…… 明、清时期发展的新型城镇经济大多局限于江浙和广东部分地区,沿海和沿江其他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而广大内地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摘编自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特别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江南农村部分棉纺织业市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但国外工业生产原料需求大增,为部分市镇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世纪末盛泽镇全镇年产丝绸90万匹,镇上绸商在上海建立分庄,称为“申庄”,专事与洋行交易。震泽镇则以生丝加工和外销为特色,“所产之丝多销洋庄厦南洋、印度等地”。嘉定县和上海县则由棉织业转向桑蚕丝业,“兴蚕桑之利,以济棉布之穷”,“鲜茧出售,动以数万计”。

——摘编自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西周至春秋战国岀现两次城市建设高潮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城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的城镇化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有哪些。

(3)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后期江南市镇经济变化的表现。结合所学,指出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解析

(1)原因:西周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其分封的诸侯国由最初的71个发展到1200个之多”可知西周统治者推行分封制;春秋战国的原因,依据材料“城市分布范围更广”和所学可知是铁犁牛耕使用推动土地开发和经济发展。(2)特点:依据材料二“形成为著名的手工业市镇”可知工商业市镇兴起;依据材料二“明、清两代有些市镇,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城市经济职能都超过了作为传统政治中心的县城”可知市镇地位不断提高;依据材料二“沿海和沿江其他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而广大内地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可知城镇发展水平不平衡。影响:依据所学从经济发展促进思想和文学艺术产生去思考回答,比如促进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以及市民文学的兴起。(3)表现:依据材料三“棉纺织业市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可知手工棉纺织业衰败;依据材料三“由棉织业转向桑蚕丝业”可知桑蚕丝业兴起;依据材料三“所产之丝多销洋庄厦南洋、印度等地”可知农业和手工业产品由内销转向外销;依据材料三“鲜茧出售,动以数万计”可知经济发展规模扩大。原因:依据材料三“鸦片战争后特别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信息和所学从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回答。

(1)原因:西周:统治者推行分封制;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使用推动土地开发和经济发展。(2)特点:工商业市镇兴起:市镇地位不断提高;城镇发展水平不平衡。(任答2点)影响:促进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促进了市民文学兴起。(3)表现:手工棉纺织业衰败,桑蚕丝业兴起;农业和手工业产品由内销转向外销;经济发展规模扩大。(任答2点)原因: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其附庸。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