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以某一历史事件为原点,以其前因后果为纵轴、左邻右舍为

题目描述

【题目】    以某一历史事件为原点,以其前因后果为纵轴、左邻右舍为横轴、构建历史的经纬网,有助于从整体上掌握历史知识。请以“经济大危机”为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危机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了15%-20%,美国的工业生产增长了近一倍,然而,“繁荣“并未带来共同富裕,却加剧了贫富差距,使购买力受到严重削弱。

——岳麓版九年级下册历史(2018版)

(1)根据材料一归纳,经济大危机之前美国经济出现了什么矛盾?

材料二 到1932年,苏联的这一成就在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反响、1929年纽约股市的崩溃,突然终结了20年代的繁荣。……但是苏联不断发展的经济却不知为何从这场危险而似乎无法避免的风波中解脱出来。

——《中信经典历史之世界史篇》(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2)材料二中苏联从“似乎无法避免的风波中解脱出来”与当时苏联实行的什么经济体制有关?

材料三 德、日、意等国把解决过剩产能的希望转向国外市场,加大国内工业结构向军事化转化:美国从市场万能的神话走向政府部分干预,加大了国民福利支出……这些结构性调整虽部分缓和了大萧条的危害,但难以促使经济真正复苏。

——《两次全球经济大危机的比较研究》(刘鹤)

(2)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回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该危机有哪两类不同的办法?材料三中美国“结构性调整”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3)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解析

(1)生产力提高和购买力严重削弱的矛盾 (生产过剩、贫富分化)(2)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3)对外扩张(走上法西斯道路),改革 ;调整工业,颁布了《工业复兴法》(4)计划和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手段,是可以互相借鉴的;经济政策的调整要依据国情;

(1)依据材料信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了15%-20%,美国的工业生产增长了近一倍,然而,“繁荣“并未带来共同富裕,却加剧了贫富差距,使购买力受到严重削弱”可知,经济大危机之前美国出现生产力提高和购买力严重削弱的矛盾。(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创建了这一时期的苏联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经济上,斯大林模式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片面发展重工业。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当时的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3)依据材料信息“德、日、意等国把解决过剩产能的希望转向国外市场,加大国内工业结构向军事化转化:美国从市场万能的神话走向政府部分干预,加大了国民福利支出”可知,德、日、意国家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美国进行了改革,实行罗斯福新政;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新政的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颁布了《工业复兴法》。(4)开放性题目,计划和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手段,是可以互相借鉴的;经济政策的调整要依据国情。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