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西方自然

题目描述

【题目】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等先进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与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对撞,交汇融合的过程中,中国思想认知的变化。近代中国的转折与发展,关键是思想的转折与发展。

    材料一  泰西诸国原不同于诸蛮貊之固陋,而更有中邦所不如者。……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呜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

                                                             ——明末士人朱宗光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起初多为列强强迫清政府所开,因此又被称为“条约口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开始自开商埠,一种新型的通商口岸由此出现。《南京条约》签订后,朝野上下对五口通商痛心疾首,认为……五口同开,必将祸患中国更甚……李鸿章曾就《烟台条约》中“添开口岸”条款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已经门户洞开,“即添数口,利弊各半”;“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甲午战败后,伍廷芳认为,中国不如主动打开国门,像日本那样全境开放,无论大小各国皆于通商,……应是“利多弊少”。——申学锋《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

材料三  20世纪初,民族主义引进中国之时……一直隐然深埋在汉族士人心中的对满族贵族统治合理性的质疑。在甲午对日海战失败之后开始全面爆发,一场擎着种族革命大纛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在知识和思想界之外的政治领域迅速地展开……这种民族主义的革命宣传和策略即是一把双刃剑:在鼓动起民族革命激情的同时,也大大伤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统一。

                                    ——陈永霞《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

材料四  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西学东渐”时候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对比情况?

(2)据材料二,指出国人对“通商开埠”认识的变化轨迹。

(3)据材料二,指出清廷主张“自开商埠”与“条约口岸”本质上有何不同?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主义在三民主义中的具体体现。

(5)根据材料四中邓小平的这段话,中国确立了什么政策?

 

答案解析

(1)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1分)。(2)从认为“开埠有害”到“利弊参半”,甚至“利多弊少”。(2分)(3)主权不同(1分)。(4)驱除鞑虏,恢复中华。(1分)(5)对外开放。(1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分析和总结,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到:中国在天文律历等方面都不如西方;在一些器物的制作技术方面也不如西方。总结起来就是中国落后于西方。故本题答案: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2)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分析和总结,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刚开埠时,认为会祸患中国。后来李鸿章认为“利弊各半”。后来伍廷芳认为,“利多弊少”。综合之后,故本题答案:从认为“开埠有害”到“利弊参半”,甚至“利多弊少”。(3)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自开商埠”与“条约口岸”本质上有何不同。“自开商埠”是清政府主动开放,主权在清政府;而“条约口岸”则是通过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放的,主权不再中国。故本题答案为:主权不同。(4)本题主要考查民族主义在三民主义中的具体体现。首先,三民主义之得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根据材料,民族主义是深埋在汉族士人心中的对满族贵族统治合理性的质疑。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故本题答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5)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中国确立的政策。根据材料四,邓小平说中国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指的是对外开放。故本题答案:对外开放。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