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23:09:46

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举措,然而自古以来,对它的批评声就

题目描述

【题目】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举措,然而自古以来,对它的批评声就一直存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材料二苏辙认为: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即“棰”,意:鞭打)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转引自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

材料三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地方上的具体做法是,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秋季又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结果,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向官府贷款,先申请后审批,道道手续都要求人,交“好处费”。

——摘编自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取得的实际效果。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其真实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作者是怎样看待青苗法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1)主观目的:需要“据材料一分析”,所以由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等信息得出答案。实际效果: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即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户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2)理由:题目要求“据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虽良民不免妄用”、“虽富民不免逾限”、“州县之事不胜烦”等信息可以得出答案。真实目的:应从苏辙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去考虑,他是在维护大地主、大官僚利益。(3)看待:由材料三中的“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向官府贷款,先申请后审批,道道手续都要求人,交‘好处费’”可以得出答案。问题:需要从政策制定时的具体情况、涉及的各方利益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及监管等方面去考虑。

(1)目的: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保障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效果: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户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2)理由:不易监管,会出现官吏舞弊现象;易导致钱物滥用和本息收取困难,增加地方政府负担。目的:维护大地主、大官僚利益。(3)看待:利息高,手续复杂,民众受剥削重。问题:政策制定要立足实际;兼顾多方利益,赢得更多人的支持;需有相应监督政策执行的配套措施;政策制定要循序渐进、灵活简便。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