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君书》材料二:

项目

主要内容

政治

①确立,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特权

③改革,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禁止私斗

经济

⑤废除,允许土地

⑥鼓励,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⑦统一

军事

⑧奖励,对有军功者授予

战国形势图材料三: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资治通鉴》(1)材料一是哪位政治家说的?(2)变法得到哪位君主的支持而得以实行?变法的时间是哪年?(3)材料二战国形势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哪个国家?请写出变法的经济内容。(4)根据材料三,“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的目的是什么?这次变法影响如何?

答案解析

(1)商鞅。(2)秦孝公;公元前356年。(3)①燕,②齐,③楚,④秦。经济内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4)目的:取信于民;(或做人要有诚信)。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⑴根据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秦国商鞅所说的。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得秦孝公的支持而得以实行;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⑶根据材料二战国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①燕、②齐、③楚、④秦;写出变法的经济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经济内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等。⑷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的目的是取信于民;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国力大增,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基础。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