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12 09:41:33

走过120多个春秋的北京大学,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

题目描述

【题目】走过120多个春秋的北京大学,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它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的苦难与追求,又为民族复兴培养人才,振臂高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0年前,甲午战败,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本,在开学校。’改革旧教育、建立新学堂,成为了变法的第一要务,北京大学也由此而生……120年来,北京大学始终坚守着建校的初心和使命,坚守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庄严承诺。

——摘自林建华校长在北大120周年校庆典礼上的发言

材料二  然人物尽多,其中要以陈、胡、李、周四人起的作用最大,其影响所及不限于校内,抑且不限于北京一地而能风动全国者,则以种种刊物是不胫而走的。……以时间计之,‘五四’、‘六三’是一九一九年五月、六月的事,其时《新青年》刊行既满三年有半。正为在事前有这三年多的酝酿发酵而后乃有北京八校的学生行动和上海各地的罢工、罢市那些风潮出现。

——梁漱溟《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

材料三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待驱除倭虏复神京,还燕碣。

——由北大、清华、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大校歌

材料四  1984年10月1日,北京大学师生参加国庆35周年庆典,在天安门前打出‚小平您好‛的横额,表达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声。

——摘自北大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京大学建校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京大学“建校初心和使命”。

(2)根据材料二,归纳梁漱溟认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北京八校的学生行动”和“上海各地的罢工、罢市那些风潮出现”分别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3)材料三中的北大等学校师生“万里长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南联大承载着什么使命?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大学生打出“小平您好”横额要表达怎样的心声?哪些政策或措施的实施激发了这些心声的表达?(列举两例)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京大学始终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解析

(1)根据材料一的“120年前,甲午战败,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改革旧教育、建立新学堂,成为了变法的第一要务,北京大学也由此而生”,可知北京大学建校的历史背景是甲午战败,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大的创建是为了教育兴国、救亡图存,在建校之初,北大就已经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纲领”,为国育才就是北大的初心和使命。由此可知,北京大学“建校初心和使命”是为国育才。(2)根据材料二的“然人物尽多,其中要以陈、胡、李、周四人起的作用最大,其影响所及不限于校内,抑且不限于北京一地而能风动全国者,则以种种刊物是不胫而走的。”,可以归纳梁漱溟认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北京八校的学生行动”是五四运动第一阶段的主力军,起到了先锋和带头作用。“上海各地的罢工、罢市那些风潮出现”是五四运动第二阶段的主力军,对于五四运动的胜利起到了决定作用。(3)依据材料三的“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是西南联大校歌歌词的部分,其大意是北平失守,被迫南迁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大,千年的国耻最终会一雪前耻,赶除倭寇,重新回到北平。由此可知,北大等学校师生“万里长征”原因是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北平失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承载的使命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坚定抗战胜利的信心。(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大学生打出“小平您好”横额要表达的心声是大学生对邓小平的敬意。邓小平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港澳台的回归开辟了途径。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激发了北大学生心声的表达。(5)综合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大学始终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给我们的启示是:北京大学在各条战线上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甲午战败,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为国育才。(2)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起到了先锋和带头作用。对于五四运动的胜利起到了决定作用。(3)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北平失守。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坚定抗战胜利的信心。(4)大学生对邓小平的敬意。邓小平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港澳台的回归开辟了途径。(5)北京大学在各条战线上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