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继承隋朝巨大的经济遗产,包括国家基础建设。阅读下列材料:
题目描述
【题目】唐朝继承隋朝巨大的经济遗产,包括国家基础建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说明)图二是隋朝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照片。经测算,窖藏1万数千石,整个遗址中类似的仓窖有400多个。图三是唐朝含嘉仓刻有铭文的砖块照片。
铭文上书:“合纳苏州通天二年(697年)租糙米白多一万三□□□十五石……。”
材料二 (隋代)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
——(唐)杜佑《通典·食货典》
材料三 河北、山东藩镇割据,租税不入中央,唐室的财政命脉,遂永远偏倚南方。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观察图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隋朝国家粮仓的选址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图二、图三与材料二的史料表现形式。从史学研究方法角度,说明这两种史料之间有何关系?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导致“唐室的财政命脉,遂永远偏倚南方”的转折性事件是什么?由此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造成了什么影响?
答案解析
(1)特点:大都位于运河沿岸,集中于长安、洛阳附近的北方地区。原因:洛阳是当时的都城,便于粮食的管理;长安、洛阳地区人口激增,粮食供不应求;选址运河沿岸,便于通过水路南粮北运。(2)图二与图三是实物史料;材料二是文献史料。关系:相互印证。(3)转折点:安史之乱;影响: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1)观察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隋朝,由于大运河的开通,更多的粮仓被安置在运河两岸,集中于长安、洛阳附近的北方地区。原因是:洛阳是当时的都城,便于粮食的管理;长安、洛阳地区人口激增,粮食供不应求;选址运河沿岸,便于通过水路南粮北运。(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与图三是实物史料;材料二是文献史料。其关系是相互印证。(3)依据材料三“河北、山东藩镇割据,租税不入中央,唐室的财政命脉,遂永远偏倚南方”可知,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河北、山东藩镇割据,租税不入中央,唐王室的财政命脉,只好依赖江南。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中叶以前,中国经济文化之支撑点,偏倚在北方;唐中叶以后,中国经济文化的支撑点,偏倚在南方;这一大转变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由此造成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相关试题
许多人很崇尚言论自由,以为言论自由就可以解决
_________的生活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
(判断题)梵高画《农鞋》的意义在于要画出存在
(单选题)标注文字可以包含前缀、后缀和()。
(单选题)CT成像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件是数据
以下区域开放的先后顺序是( ) ①14个沿
市场定价法不考虑:A内部生产限制B客户对价格
下列哪一项是采用变动成本法的优点?A变动成本
下列旅游胜地不在东南亚的是()
什么是煤的堆积密度,它的测量原理是什么?
离心泵的转速或转数,是指泵轴每分钟的转数,一
矩阵型组织中的沟通具备如下的特点:
舱柜空气管及轴隧和管隧所安装空气管的内径应分
层螺旋CT扫描采用的图像重建处理方式有
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变革的表
如何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患者32岁,结婚5年不孕,2年来月经量少,近
关于技术创新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有()。
监理工程师应充分认识到,建设项目总体质量目标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