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的关键往往在于把握历史机遇,顺应历史潮流,请阅读下列
题目描述
【题目】大国崛起的关键往往在于把握历史机遇,顺应历史潮流,请阅读下列材料。
图1 图2
材料一 1524年,有西班牙人这样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 19世纪上半期,一个政论家的描述:_______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将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
材料四 1860—1900年世界主要工业国或区域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
年份
区域
1860
1880
1900
联合王国(英国)
19.9
22.9
18.5
法国
7.9
7.8
6.8
德意志(日耳曼各邦)
4.9
8.5
13.2
美国
7.2
14.7
23.6
请回答:
(1)结合图1,说明贸易中心怎样的变化使得材料一中西班牙人产生了“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的判断?结合材料二,概括说明从世界的“边缘”到世界的“中央”后,西班牙等国干了些什么?材料二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评价这种行为的?
(2)结合图2说明:材料三中的空格处应该填上哪个国家比较合适?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该国在当时的世界经济中能取得这样的地位?
(3)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到19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格局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主要是什么?
(4)19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指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随着新航路开辟,西班牙等国参与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可见马克思、恩格斯从对亚非拉人民的影响和对欧洲的影响的两个角度评价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2是指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结合所学知识,从殖民扩张、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原因。(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到19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从世界主要工业国或区域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的情况看,英国地位下降,美国、德国迅速崛起。第二小问根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所学知识分析回答。(4)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但要言之有理。如从海外殖民扩张的角度可以得出要坚持对外开放,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从工业革命的角度可以得出积极进行产业技术的研发和更新。
(1)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但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2)英国。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权;率先进行工业革命。(3)英国地位下降,美国、德国迅速崛起。第二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美国和德国。(4)一定要坚持对外开放,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一定要积极进行产业技术的研发和更新。
相关试题
5146 海难救助的一般构成要件包括如下哪些
9.全民族抗战的起点是() [单选题] *
(单选题)美国科学家2月11日宣布,他们探测
(单选题)某企业2010年末会计报表的有关资
(单选题)在银团贷款的主要成员行中.专门负责
(多选题)下列药物中可使加兰他敏作用增强()
(单选题)乳腺自我检查的内容不包括()
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
(题文)现代商业战略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品牌创
《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到,“英国在清末和中国
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至少应达到()才能在其上安
中国于2010年制定并实施了____,提出中
什么是三方通话业务?
国际多式联运提单发生转移后,发货人的责任()
伤者腹部损伤,单人选择采用背负法搬运。
颚式碎矿机停车时,必须按照生产流程顺序进行停
热水供应系统,按热水供应范围大小分()系统、
IEEE802.3模型分开定义的是那一层()
口服及鼻吸毒品不会导致艾滋病病毒的传播。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是在( )会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