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儒学家一直关注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题目描述
【题目】古代儒学家一直关注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荀子《天论》
材料二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 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违生之理,浅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自昧之……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己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思想主张及目的。并辩证认识董仲舒与荀子思想的关系。
(3)据材料三,指出王夫之认为国家治乱存亡的关键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时期儒学家探讨的共同主题和出发点。
答案解析
(1)观点:据材料“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可知,自然界变化有规律;据材料“……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可知,自然界异常现象不可怕;据材料“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可知,自然界的异常现象与国家兴乱无关。主张:据所学可知,其主张有“仁义”、“王道”、君舟民水等。(2)思想主张:据材料“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可知,提出天人感应。目的:据所学可知,其目的是规劝君主实行仁政(限制君权)。关系:据所学可知,董仲舒既吸收了先秦儒学,又吸收道家、法家等思想,而发展成汉代“新儒学”;因此是既继承发展,又对立矛盾(有所悖离)。(3)关键因素:据材料“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可知,万物存在都符合规律(遵循天理)。特点:据所学可知,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4)主题: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儒学家探讨的共同主题是关注自然现象与国家治乱兴亡。出发点:据所学可知,其出发点是为治理国家寻找理论依据。
(1)观点:自然界变化有规律;自然界异常现象不可怕;自然界的异常现象与国家兴乱无关。主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2)思想主张:天人感应。目的:规劝君主实行仁政(限制君权)。关系:既继承发展;又对立矛盾(有所悖离)。(3)关键因素:符合规律(遵循天理)。特点: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4)主题:关注自然现象与国家治乱兴亡。出发点:为治理国家寻找理论依据。
相关试题
815、“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单选题)各级行的()对本行的会计工作和会计
《论持久战》为抗日战争提供了正确的战略指导。
小明进入初中后,发现自己长得特别快,在班上显
法国大革命开始于
【标准答案】泄露军事设施秘密,或者为境外的机
水的无私、和合、坚韧等品性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追
以下诗词描述的景观适宜采用的欣赏方法是? 答
4、女职工“五期”保护是对女性生理机能变化过
31. 1940 年 11 月,山东省临时参
(2018辽宁)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个体开始
若产品的某项质量特性超出规定的特定值要求,会
(单选题)在物理学上,把人们引向一个新的王国
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
在压缩过程开始的时候,进气门().
趴梁
避雷线的主要作用是运输电能。第六章
会议特服号IP会场呼叫会议特服号加入会议时,
对党的领导干部的问责任方式不包括()。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PLC特点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