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2)据材料一,请分析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 出现怎样的特点?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 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的哪几项措施?

材料三  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4)比较上述三则材料,请概括两次改革历史作用的相同点。

材料四  北魏迁都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在文化上交流也日益频繁……

——引自人教版教材

(5)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交融高潮的原因。

答案解析

(1)有利条件:借鉴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意思相近即可。)特点:后来居上;注重创建新制度;改革成效最明显(也可以概括为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最成功。任答其中一点)(2)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答出两条)。(3)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4)相同点:都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基础。(5)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答出两条即可)

(1)据材料一“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可见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是借鉴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据材料一“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可知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出现后来居上、注重创建新制度、改革成效最明显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坏井田,开阡陌”可见反映了商鞅变法中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依据材料二“急耕战之赏”可见反映了商鞅变法中奖励耕织,按军功授爵。(3)依据材料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后来隋朝再次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4)比较上述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材料三反映的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民族融合,为后来隋朝重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因此两者都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基础。(5)据材料四“北魏迁都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交融高潮的原因是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据材料四“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可知各民族互相学习,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据材料四“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在文化上交流也日益频繁……”可知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也学习汉人的统治方式和制度。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