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世纪中期一20世纪初期,中国屡遭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
题目描述
【题目】从19世纪中期一20世纪初期,中国屡遭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了改变中国落后和挨打的局面,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
(屈辱史)
材料一: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
(2)材料二中“订得那样苛”的条约指哪一条约?这是因清政府哪次战争战败而签订的?
(探索史)
材料三: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3)材料三所提到的“自强运动”是指什么历史事件?晚清政府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四: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4)材料四中“革命”发生在哪一年?根据材料四概括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五
(5)以上人物是近代中国的四位思想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他们学习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由此可看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答案解析
(1)据材料一“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是“旧船”,指的是封建制度腐朽落后,而西方“三桅战舰”指的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比我们先进;制度落后的清政府还是自然经济,落后于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再加上军备废弛,所以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失败是必然的。(2)据材料二“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方小国值得是日本,“订得那样苛”的条约指《马关条约》。(3)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材料三所提到的“自强运动”可知指洋务运动,晚清政府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4)由材料四“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可知,材料四中的革命指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5)结合所学知识,依据图片内容可知图一是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图二是严复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主张学习西方,进行改革;图三是孙中山,宣扬三民主义,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朝反动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图四是陈独秀,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宣扬民主和科学。故图一人物侧重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图二和图三人物侧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图四人物侧重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中国近代化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经历了先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再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最后学习外国的思想文化,由此可看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过程具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特点。
(1)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再加上经济落后、军备废弛等。(2)《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3)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的统治。(4)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5)综合上述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人物侧重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图二和图三人物侧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图四人物侧重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
相关试题
【填空题】 WBKQ-01B的微机电源切换装
5861 地方政府公共财政的特点有()A、主
商周时期手工业繁荣的具体表现有( ) ①
人们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人们
庸俗趣味,它是缺乏远大志向和精神空虚的表现。
“稻花香里说丰年”。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
美国国庆节的正规叫法是“独立纪念日”,他是美
汪娟最近有一个毛病,写作业时总觉得不整洁,擦
老人头癣一般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癣,其中最严重
学业质量的一、二级水平是本学科学业水平合格考
“谁是最伟大的人物——是恺撒、亚历山大、成吉
按基础资产的性质划分,期权可以分为欧式期权和
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有效
纵横捭阖zînghãngbǎihã
叙述开乳化液泵的步骤?
以下关于福特翼虎 TVC弯道智能扭矩分配系统
男性,60岁,3个月前不慎滑倒,头部碰撞地,
以()为置换介质时,将设备管道灌满即可
对于物料种类繁多的企业,进行采购组织机构设计
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