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19:05:0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

题目描述

【题目】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及其后代儒家学着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干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这样的润色对儒学的地位带来怎样的变化?

材料五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3)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就此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简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材料六  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提示“孝”的真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

——《新文化运动史料集》

(4)归纳材料六中的观点并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

 

答案解析

(1)主张:依据材料“君君、臣臣”,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孔子的等级、名分、秩序的主张;由材料“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可知,孟子提出了君臣应互相尊重的主张。(2)作者:依据材料三的出处及其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可知其作者是董仲舒。润色:依据材料“唯天子受命干天……君为臣纲”、“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天理存则人欲亡”,联系对比前两则材料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主要是使君权神化,朱熹则主要使儒家学说中的君臣关系成为天理的一部分。地位变化:根据相关知识可知,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为汉武帝采纳,至此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正统地位;而南宋儒学则构建了一套严密的思想体系,成为官方哲学。(3)主要表现:依据材料“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结合明末清初三大家思想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学术方面概括归纳明清时期传统儒学发展的主要表现,其分别是政治上抨击专制皇权;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治学上主张经世致用。原因:结合所学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概括说明,政治上是因为封建专制强化,故才猛烈地抨击专制皇权;经济上因为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其中的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合时宜,故才主张工商皆本。(4)观点:依据材料六中陈独秀、李大钊、吴虞及鲁迅对儒学思想尖锐批判的信息,尤其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结合新文化运动内容概括得出该观点对传统儒学思想绝对否定的观点。认识:结合材料中观点出现的时代背景及相关的所学知识,辩证地概括说明此观点既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又有绝对否定的片面性等。

(1)主张: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2)作者:董仲舒。润色:材料三: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材料四: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臣服从君是天理。地位变化:西汉武帝时开始确立独尊地位;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3)表现:政治上抨击专制皇权;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治学上主张经世致用。原因:是封建专制强化和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反映。(4)观点:对传统儒学的绝对否定。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