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

题目描述

【题目】“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

A.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 B.唐朝的科举制

C.明朝的八股取士 D.清朝的文字狱

答案解析

C

材料反映了明朝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科举制度是隋朝开始创立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为士子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老百姓也可以读书通过考试来做官,有利于选拔人才。明朝时,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不准考生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必须分成八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让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八股取士禁锢了人的头脑,束缚了人的思想;选拔的人才与国计民生毫无关系,缺乏真才实学;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故C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