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4 15:48:20

外交与内政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外交与内政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朝前期与周边国家大多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即“宗藩”关系。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凡有对外交涉事宜,均交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

1844年,清廷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管理一切对外交涉事件。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构造了近代外交机构的雏形。1877年,应英国要求和两国交往的需要,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迈出了创建使领制度的第一步。郭嵩焘在屈辱中就任驻英国大使,揭开了近代中国向外遣使的序幕。

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成为完全意义上名副其实的外交机构,中国外交走向正规。

民国初年,政府按照西方模式对外交机构进行了组织现代化和人事专门化改革。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完成。

(1)据材料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外交的变化。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认识。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材料来看,中国近代外交政策是从无到有的。最开始没有专门的外交机构,到后来总理衙门的设置以及《辛丑条约》之后的外务部等等。这一系列变化其实是一种被迫的行为,是一种无奈的转变。(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是根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状况,所以为了和列强保持一定的良好关系,以及得到别人的帮助,外交政策显得格外重要,也促进了外交事业的发展。此外,西学传入,有志之士开始研究这一学问,得到了质的发展。(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中国近代外交政策来看,首先得到的就是:弱国无外交。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在外交事业上取得足够的话语权,才会取得外交事业的重大突破。近代外交是一种被迫的行为,对中国本身有利有弊,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1)从宗藩制度向近代外交制度转型;外事机构从无到有;从被动到主动;从闭关锁国到开放;从临时性兼管机构到正式的专门机构,并开始设置驻外机构。(2)原因:内忧外患,民族危机加深;列强的要求和推动;中外联系的加强;统治者政策的调整;社会发展的要求;西学东渐;外交官的努力(3)近代外交的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有利于中外联系的加强;顺应了世界潮流,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另一方面近代外交的发展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具有半殖民地色彩。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