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4 09:14:06

在国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题目描述

【题目】在国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工业化的任务不仅要增加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工业的比重,而且要在这种发展中保证受资本主义国家包围的我国在经济上独立,使我国不致变成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属品。

——《斯大林全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材料二  (美国农业调整法)第6条:(a)兹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而且不增加每一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售予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收获年度所减产量的棉花。

——王春良编《世界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1900—1988》,东方出版社1990年舨

材料三  从1931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满洲除外)以年率6.7%增长。……在1929年,政府摆脱了列强依靠不平等条约强加在关税率上的限制。……政府通过禁止使用银两,在1935年宣布法币为唯一法定货币,开始整顿货币制度上的混乱。……政府公布统一的度量衡制度。政府还明显地改进了全国各种交通网络,拓展邮电业务,开辟定期航线和修建铁路2300英里一比1927年轨长增加47%。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工业化发展的特点及其目的。

(2)材料二中美国政府在农业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这一措施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3)依据材料三,概括1931—1936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4)综上所述,三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二小问“目的”,依据材料“增加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工业的比重”得出:增加国民经济中工业的比重;依据材料“要在这种发展中保证受资本主义国家包围的我国在经济上独立”得出:保证经济的独立。(2)第一小问“措施”,依据材料“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得出:减少农产品的产量。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所学得出:稳定农产品价格,缓解经济危机。(3)第一小问“状况”,依据材料“从1931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满洲除外)以年率6.7%增长”得出:民族工业获得较快发展。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1929年,政府摆脱了列强依靠不平等条约强加在关税率上的限制”得出:废除不平等条约;依据材料“在1935年宣布法币为唯一法定货币,开始整顿货币制度上的混乱”得出:实行币制改革;依据材料“政府公布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得出:统一度量衡;依据材料“改进了全国各种交通网络,拓展邮电业务”完善交通、邮电等服务设施;依据所学得出: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4)此题为开放型问题,主要强调用国家力量发展经济,言之有理即可。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目的:增加国民经济中工业的比重;保证经济的独立。(2)措施:减少农产品(棉花)的产量。作用:稳定农产品价格,摆脱经济危机。(3)状况:民族工业获得较快发展。原因:废除不平等条约;实行币制改革;统一度量衡;完善交通、邮电等服务设施;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4)政府承担起发展经济责任(利用国家的力量来发展经济)。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