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永乐六年到宣德五年,郑和又先后六次率领船队远航,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船队用中国的瓷器、丝绸等物与各国进行交易,购买各国特产。郑和出访后,各国纷纷向中国派遣使臣和商队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材料三:在福建有首歌谣流传至今:执法如山军纪明,出师矢志灭胡尘。斩子励众并为国,千秋共仰思儿亭。讲的是当年戚帅率军抗倭时,一次临阵派兵,他的儿子作先锋,路遇大雾没有按时赶到,军令如山,亲儿子被他处以军法。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能带去大量中国特产?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指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依据所学,请你说说郑和“大规模的航海”最远到达了哪里?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

答案解析

(1)经济繁荣/国力雄厚/经济发展(2)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3)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4)政府支持/军队纪律严明/军队能征善战/戚继光本人指挥得当/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的/百姓的支持(与爱国军民的配合)……

(1)依据材料一“从永乐六年到宣德五年,郑和又先后六次率领船队远航,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船队用中国的瓷器、丝绸等物与各国进行交易,购买各国特产。郑和出访后,各国纷纷向中国派遣使臣和商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雄厚、经济发展,郑和下西洋带去大量中国特产。(2)依据材料“郑和出访后,各国纷纷向中国派遣使臣和商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时,明朝已经建立了三十多年,农业与人们的生活受这场政变的影响,这时,中国广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发展得十分繁荣,在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之后,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迫切的事,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受到西洋诸国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由此可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4)根据材料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和材料三“执法如山军纪明,出师矢志灭胡尘。斩子励众并为国,千秋共仰思儿亭”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是政府支持、军队纪律严明、军队能征善战、戚继光本人指挥得当、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的、百姓的支持。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