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13 11:45:50

二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

题目描述

【题目】二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

(纵容战争)

材料一:1931年9月18日,日本借机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发动九一八事变。事后南京国民政府向国联提出抗议,提出日本退兵、恢复中国主权等合理要求。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公然践踏国际公约,灭绝人性的施放毒气,埃塞俄比亚军民一方面进行坚决抵抗,一面呼吁国联制裁侵略。但中国、埃塞俄比亚的合理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英、法、美等国对日本、意大利采取了姑息纵容的政策。

(1)这一姑息纵然的政策被称为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赢得战争)

材料二

材料三

二战中,遭受法西斯国家侵略的国家和人民都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南斯拉夫游击队铁托元师指挥下,主要抗击德国、意大利等法西斯的进攻。他们不仅依靠一批从西班牙内战中获得丰富作战经验的战士练兵,还赢得不同国家的支持。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合作,建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8月中旬蒋介石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否认战争)

材料四:日本右翼势力编纂的教科书对南京大屠杀如此描述:“12月,占领南京(这时因日军的原因而有不少民众死伤。南京事件)。”“南京人口是20万,在日本进攻一个月后人口增加到了25万,除此之外该事件还有许多疑问点,现在还在继续争论。因为是战争之中,即便是发生某些杀害事件,也不是大屠杀一类的问题。”

(3)根据材料回答,日本右翼势力教材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是什么?下面有四则证据,哪些证据能够更好的帮助你驳斥日本右翼教材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证据1

证据2

证据3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对手无寸铁的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土兵进行了持续六周的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证据4

历史老师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讲述。

(反省战争)

材料五:战后德国政府对二战做出了深刻反思。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他面对的是600万犹太人的亡灵,他是“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下跪了”。1995年6月,科尔总理继勃兰特之后,再次双膝跪倒在以色列的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重申国家的歉意。德国总理默克尔说:“每个德国人都必须反思自己在过去的作为和不作为。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德国正视历史的做法是对的,可以让后代不重蹈覆辙。”德国对二战的深刻反省,获得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也获得了受害国的谅解。

(4)分析材料四和五,说明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罪行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二战后德国的态度,针对日本政府对二战的态度,你对日本有什么建议?

答案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前,英、法、美等国对日本、意大利采取了姑息纵容的政策叫做绥靖政策;1938年慕尼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2)根据材料二中的内容“遭受法西斯国家侵略的国家和人民都进行了英勇的抵抗。”“还赢得不同国家的支持。”和材料三中“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合作,建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可以归纳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国人民的英勇斗争。(3)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日本右翼势力教材对南京大屠杀的持否定的态度;根据证据1和证据2可知这是战争时期的 第一手资料,是最有力的证据;证据3和证据4属于二手资料,没有一手资料有说服力。(4)根据材料四可知,日本在极力的否定南京大屠杀,否定侵华战争根据材料五可以看到德国勇于承认战争的错误,并真诚的道歉,敢于承担历史责任。。日本的侵略罪行铁证如山,日本政府应该正视历史,反省历史,要主动承认战争罪行,赢得亚洲各国人民的谅解,以改善同亚洲各国的关系。言之有理即可。

(1)绥靖政策, 标志:《慕尼黑协定》 影响:加速了二战的爆发。(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各国人民的英勇斗争。 (3)态度:否认南京大屠杀2分,可选史料为证据1和2,原因:材料1和2均属于一手资料,3和4是二手资料,在说服力上有问题。(4)1、日本要主动承认战争罪行,赢得亚洲各国人民的谅解,以改善同亚洲各国的关系。2、日本的侵略罪行铁证如山,日本政府应该正视历史,反省历史,真诚道歉。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