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4 10:31:51

人口流动是历史长河的缩影,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兴衰演变。阅读材料

题目描述

【题目】人口流动是历史长河的缩影,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兴衰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罗香林教授认为……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

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至第四次:(略)。

第五次:清朝后期受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影响,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材料二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不足200万而到1987年流动人口猛增至1810万人。进入90年代后流动人口的增长更是势不可挡,其中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到5.86%人口流动的方向大多由内地省份向沿海省份流动。

——摘编自段成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第五次迁移中部分客家人迁往海外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7年后人口流动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与历史上客家迁移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解析

(1)背景:首先明确问题(第五次),然后按照要求阅读材料,从第五次发生在“清朝后期受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客家人迁往海外相关的国内国际背景。(2)原因:从材料中“1987年后人口流动量迅速增长”的时间定位,结合所学知识,将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人口流动数量和方向的因素包括政策、思想观念在内,汇总起来,多方面分析。变化:从材料中提取到“受五胡乱华影响”、“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由内地省份向沿海省份流动”等信息,从原因到目的,从身份到方向等概括总结。

(1)背景:鸦片战争后清朝闭关政策被打破;通商口岸的开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等动乱;列强贩卖华工。(2)1987年:人口流动猛增是因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扩大,如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90年代后: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剩余劳动力增多。变化:由多发生于社会动荡时期到发生在和平时期;由被动流动到主动流动为主;原因由政治(战争)因素到经济因素为主;由举族迁移到以青壮年劳动力迁移为主。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