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
题目描述
【题目】材料一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在这种理论结构中,每个人都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君主的权力来自“神授”,因此其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个体”无条件地受其宰控,没有个性,更没有自由。
——雷颐《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变迁与反传统思想源流》
材料二在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们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民富国强,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粱启超《爱国论》
材料三(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概括材料一、二“国家观”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国家观”的时代意义。
(2)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解析
(1)第一小问区别,根据材料一“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得出材料一主张主权在君,据材料二“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得出材料二主张主权在民;第二小问意义从材料“维新志士们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可以得出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思想启蒙。(2)材料三“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可得出缺乏斗争策略(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可得出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可得出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可得出缺乏群众基础。
(1)区别:材料一认为国家主权在君,材料二认为国家主权在民。意义: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思想启蒙。(2)缺乏斗争策略(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缺乏群众基础。
相关试题
9245 小葱拌豆腐是传统家常菜,实际上这种
国家助学贷款偿还的经费不足以偿还国家助学贷款
1987年12月,甘肃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
(单选题)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单选题)患者,女性,48岁,1个半月前体检
(判断题)心脏复跳后首要的要防止脑水肿。()
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C) -
该年度我国研究机构用于基础研究部分的“科学研
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之中,只有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
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说,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
为南亚地区带来丰富降水的季风是
十八大报告政治指出:毛泽东第一代领导人为中国
路基施工必须依照设计的路基平面、横断面位置、
强肋骨,强横梁,以靠近()一边为理论线。
邮政储蓄机构作为收款人从外部客户和外部单位取
下列三尖瓣下移畸形的超声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上颌窦上壁为
通过()可以灵活的配置计算机,使计算机工作起
某地市政排水工程因修城市地下水管道,挖土2.
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属于A身份犯B亲告罪C非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