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23:57:42

材料一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

题目描述

【题目】材料一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在这种理论结构中,每个人都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君主的权力来自“神授”,因此其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个体”无条件地受其宰控,没有个性,更没有自由。

——雷颐《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变迁与反传统思想源流》

材料二在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们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民富国强,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粱启超《爱国论》

材料三(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概括材料一、二“国家观”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国家观”的时代意义。

(2)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解析

(1)第一小问区别,根据材料一“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得出材料一主张主权在君,据材料二“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得出材料二主张主权在民;第二小问意义从材料“维新志士们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可以得出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思想启蒙。(2)材料三“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可得出缺乏斗争策略(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可得出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可得出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可得出缺乏群众基础。

(1)区别:材料一认为国家主权在君,材料二认为国家主权在民。意义: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思想启蒙。(2)缺乏斗争策略(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缺乏群众基础。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