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978年和1992年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个关键
题目描述
【题目】1956年、1978年和1992年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个关键时间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务实主义探索”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答案解析
(1)表现:从材料一中“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可知。原因:从材料一中“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等信息中,分析概括出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原因。(2)表现:由材料二中“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可知。影响:结合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史实,按照要求从“经济体制”方面去分析。
(1)表现:由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完全的计划经济。原因:苏联模式的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加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2)表现: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影响: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认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立足国情,顺应潮流,及时改革与调整;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相关试题
Revit中常见的工程图纸图例有室内外高差答
【简答题】 输送机的使用有哪些安全要求?(技
7911 颞骨不包括的结构是A、中耳B、内耳
建筑内部装修工程的防火施工与验收,应按装修材
20.行政机关对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强制执行申请
同学间难免会产生一些小摩擦,如果每人都有一颗
【单选】进入样条线的次物体点时应按()。
山顶洞人的社会组织是:
智慧社区在养老服务没有形成科学共同体,或没有
古代印度社会中,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的等级
(2016年)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
研究人员招募了697名想要戒烟的吸烟者,把他
生化池曝气时进行的主要反应是()
下列行为中,不属于未按规定保管发票行为的是(
水准尺向前或向后方向倾斜对水准测量读数造成的
大额存单期限包括( )。A1个月、3个月B6
用5、6、7、8四个数字组成五位数,数字可重
竖直安装的配水干管除中间用管卡固定外,还应在
衡量网络性能的主要指标是:
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是按照()而设置的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