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世界经济发展进步的方向。
题目描述
【题目】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世界经济发展进步的方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
——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
材料二 可以说,至少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民族国家一直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受益者和最主要的推动者。但是,全球化进程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新变化挑战了原有国家的稳固地位。这种新变化主要体现为跨国活动和跨国主体的急剧增加,以及个人和国内团体力量的增强。前者超越了国家传统意义上的主权和边界;后者削弱了对国家的信任和依赖。因此,如麦克格鲁所说,全球化经常与“领土性民族国家的危机”密切相关。
——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从15世纪末到20世纪初,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因素有哪些?20世纪末,世界经济全球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标志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60年代前后,民族国家和经济全球化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前,民族国家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载体有哪些?请列举两例。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答案解析
(1)具体因素:可以世界市场形成过程进行分析。从新航路开辟标志世界雏形形成,同时走上殖民扩张道路,以及两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世界市场。还有政治因素是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分析。标志:从材料“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从时间界定看回答出1995年的世界贸易组织即可。(2)变化:从材料“至少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民族国家一直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受益者和最主要的推动者。但是,全球化进程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新变化挑战了原有国家的稳固地位……削弱了对国家的信任和依赖。”看出20世纪60年代前:民族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和推动者;20世纪60年代后:民族国家的职能被经济全球化弱化。载体:可以从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中举例。(3)对于经济全球化可以根据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
(1)因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标志:世界贸易组织或WTO成立。(2)变化:20世纪60年代前:民族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和推动者;20世纪60年代后:民族国家的职能被经济全球化弱化。载体: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3)认识:趋利避害,在积极参与中谋求发展;积极谋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相关试题
72975月29日,2019年青少年科学调查
【多选题】 某施工单位在土方施工作业过程中,
1099、软件调试技术包括() *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面是关于
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是()答案?
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宽带使很
超星尔雅学习通《中国哲学概论》章节测试答案
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
电影、电视会强有力地抑制读者对文本的自由想象
关于电子招标投标与传统招标投标的不同之处,说
“八荣八耻”第三条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
公务员在接到机关人事处理决定后不服,可以提出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位于亚欧大陆北部,东西长
在下列集装箱班轮出口业务项目中的流程顺序应该
操作票是运行人员进行操作的书面依据,当运行人
间接连接方式是在采暖热用户设置表面式水—水换
按照《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的
输气站的单体试运有哪些要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根本性的,它制约着文
下列属于中国最早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