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央视《大国工匠》纪录片,聚焦“中国制造”。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题目描述

【题目】央视《大国工匠》纪录片,聚焦“中国制造”。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李鸿章

材料二:“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定要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材料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自觉弘扬工匠精神,主动担当历史责任将工匠精神与现代高科技高度融合,创造高品质产品,满足用户消费。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深度融合,促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元素,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1)材料一中“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指出造成鸦片战争后中国这一问题与《南京条约》哪一条款有关?

(2)材料二中毛泽东这番话反映了新中国中国初期“中国制造”怎样的现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新生的新中国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3)请你结合材料三以及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如何凭借“互联网+”行动计划,实现历史的跨越。

 

答案解析

(1)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2)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3)“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深度融合,促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元素,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1)依据材料一中“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反映了自各国通商以来,外国进口的货物增多,中国的出口的土货减少。结合课本所学,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大量外国的商品涌入中国。(2)依据材料二“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反映了我国工业落后,门类发展不全。结合课本所学,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句话表达了毛泽东迫切要求改变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工业落后面貌的心情;为改变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工业落后的面貌,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3)依据材料三“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深度融合,促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元素,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结合课本所学,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优势地位,就必须发展科技。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深度融合,促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元素,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