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刘沆为官

刘沆,字冲之,吉州永新人。及长,倜傥任气。举进士不中,自称退士”,不氢出,父力勉之。天圣八年,始擢进士第二,为大理评事、通判舒州,有大狱历岁不决,数目决之。章献太后建资圣浮图,内侍张怀信挟诏命,督役严峻,州格至移疾不败出,奏罢怀信。再迁太常丞、直集贤院,出知衡州。大姓尹氏欺邻翁老子幼,欲窃取其田,乃伪作卖劵°,及邻翁死,遂夺而有之。其子诉°于州县,二十年不得直,至,复诉之。尹氏持积岁税钞为验,沆曰:“若田千顷,岁输°岂特此耶?尔始为券时,尝如敕”问邻乎?其人固多在,可讯也。尹氏遂伏罪。

                                             (节选自《宋史刘流传》)

〖注)①擢:提拔、选拔。②狱:案件。③移疾: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④窃:暗中,偷偷地。⑤卖券:买卖田契。⑥诉:告状。⑦输:缴纳〔贡品或赋税)。⑧特:不过,只是。⑨敕:皇上的命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出知衡州/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B. 及邻翁死/及鲁肃过浔阳(《孙权劝学》)

C. 尹氏持积岁税钞为验/弛担持刀(《狼》)

D. 尹氏遂伏罪/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父力勉之

A. 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B. 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C. 何陋之有(《陋室铭》)

D.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州将至移疾不敢出,沆奏罢怀信。

【4】读了选文后,你觉得刘沆是一个怎样的人?刘沆由一个举进士不中“就“不复出"的少年,后在父力勉之下,最后成为宋代吉州的第一个宰相。从他的人生转变过程中,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解析

【1考查对多义词的理解。A担任/了解。B都是“等到”。C都是“拿”。都是“于是,就”。【2考查对虚词“之”用法的理解。A助词,的。B与例句都是代词,代人。C无词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D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3考查句子的翻译。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疾:病。”“奏罢:上奏罢免。”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此之谓”宾语前置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4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根据文中人物的言行来分析。刘沆为官善决断。任舒州通判时,将州里几年没有判决的案件几天就裁决了。刘沆办案心思细密。曾有尹姓的大户人家,霸占邻居的房产二十多年,刘沆从这户人家每年上缴的赋税判断田地买卖的契约是伪造的。刘沆痛恨言官,直言进谏。刘沆进言说,言官专挑别人隐秘不能争辩的事情来中伤士大夫,令执政者忌惮,从而得到提拔。第二问通过他的前后变化,先是洒脱任性。考进士没中选,在他的父亲尽力鼓励下,他才考中科举,选为进士第二名,担任大理评事、舒州通判。来谈其中的道理即可。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参考译文刘沆,字冲之,吉州永新人。成人后,洒脱任性。考进士没中选,自称退士,不再参与科举,他的父亲尽力鼓励他。天圣八年,他才考中科举,选为进士第二名,担任大理评事、舒州通判。有一件大案历年没能判决,刘沆用几天时间就判决了。章献太后建资圣浮图,内侍张怀信倚仗皇帝诏令,督促工程严厉,州将乃至上书称病不敢任职,刘沆上奏罢免了张怀信。一再升迁,担任了太常丞、直集贤院,出京担任衡州知州。当地大姓尹氏欺负邻居年老子幼,想强占他家的田产,于是假造了买卖田契,等到邻家老人去世后,终于侵夺占有了那田产。邻家的儿子向州县官衙告状,过了二十年也得不到公正判决,刘沆到任,邻家的儿子又就此事提出诉讼。尹氏拿出多年交纳赋税的凭据作为证物,刘沆说:如果你本有千顷田产,每年交纳赋税怎么只有这一点呢?你当初立买卖田契的时候,曾经按照皇帝诏令让乡邻知晓作证吗?那些人本来就还有很多在世,可以讯问他们。尹氏于是认罪。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