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题目描述
【题目】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一
(1)以上历史图片能见证中国原始农业产生的有。(填序号)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发生了重要的变革,我国的铁制农具至少在西周末年的周王畿已经用于农业生产。到战国中期以后,各种农业和手工业的工具已经普遍用铁制。牛耕也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代已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铁制农具的使用,使各国能兴修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铁器牛耕出现后,出现了“深耕易薅”(“易”是快速的意思,“薅”是除草的意思)的局面,战国时代,一年两熟制已经普遍推广。
——摘编自高德步《中国经济简史》
(2)依据材料二回答: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发生了怎样的重要变革?并分析这种变革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东晋南朝农业成就
①江南许多堤堰修建起来,使水利工程遍布江南各地,可以灌溉万顷良田,比如扬州的吴兴塘,可以灌溉田地2000余项。
②北方的牛耕技术在江南得到推广,而且出现二牛犁地的藕耕法。
③中原精耕细作的技术开始传到江南,原来大片的山林变成了农田。
④出现了湖田,筑堰围湖,排水成田,太湖、洞庭湖、都阳湖成为有名的产粮区。
⑤北方的小麦、胡麻、大豆、小豆、栗等许多农作物的品种都在南方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农作物品种产量增加,南方不再只以生产柑橘、荔枝和龙眼而驰名了。
(3)将材料三中的农业成就分类,选相应序号填写。
生产技术 ;水利工程 ;农业产品
材料四 北魏末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在搜集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农谚,访问了老农,并经过实地考察之后写成的。由于它具有这种科学态度,所以才写出这样一部不朽的农业科学巨著。本书集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全书包括土壤整治,肥料施用,精耕细作,防旱保墒,选种育种,粮食和蔬菜作物的栽培,果树的培植和嫁接,畜禽的饲养和医治,食品的加工和储藏,以及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其中许多技术直到现在还在应用,如果树的嫁接,果树熏烟防霜法,葡萄冬季埋蔓法等。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4)依据材料四,概括《齐民要术》的特点,并写出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答案解析
(1)③④(2)铁器和牛耕开始使用并推广。促进水利工程的修建,促进耕作技术的进步,促进粮食产量的增加。(3)②③;①④;⑤(4)是一部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内容丰富。此书的成果来源于农业实践,又能指导农业生产
(1)依据材料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故③④见证中国原始农业产生;山顶洞人使用骨针,说明题目掌握了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北京人头盖骨,说明北京人是我国远古人类。故①②排除。(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到战国中期以后,各种农业和手工业的工具已经普遍用铁制。牛耕也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代已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铁器和牛耕开始使用并推广;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铁器和牛耕开始使用并推广。促进水利工程的修建,促进耕作技术的进步,促进粮食产量的增加。(3)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北方的牛耕技术在江南得到推广,而且出现二牛犁地的藕耕法、中原精耕细作的技术开始传到江南,原来大片的山林变成了农田属于生产技术,故②③符合题意;江南许多堤堰修建起来,使水利工程遍布江南各地,可以灌溉万顷良田,比如扬州的吴兴塘,可以灌溉田地2000余项、出现了湖田,筑堰围湖,排水成田,太湖、洞庭湖、都阳湖成为有名的产粮区属于水利工程的成就,故①④符合题意;北方的小麦、胡麻、大豆、小豆、栗等许多农作物的品种都在南方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农作物品种产量增加,南方不再只以生产柑橘、荔枝和龙眼而驰名了属于农产品的成果,故⑤符合题意。(4)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内容丰富;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齐民要术》的成果来源于农业实践,又能指导农业生产。
相关试题
【多选题】 某出版社要出版作家的一本小说,由
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
男女同学之间交往不恰当的方式有( )
(单选题)手部化脓性感染的手术原则应除外()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对违反安全生产管理
68、钢丝绳式施工升降机的架体垂直度偏差,最
基坑(槽)验槽应由( )负责组织。
对立互补命题指的是先后叙述的两个结构基本相同
张博近期经常失眠,食欲不振,不愿与同学和老师
在选择鉴证方法过程中,要使相应确定的技术参数
使用数码照相机拍摄视频的基本操作是什么?
智能天线的作用有( )
(2014四川宜宾)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
工程中适用的木材部位主要是树木的( )
变电站搬运长物有何要求?
下列不是泰斯公式适用条件的是( )。
本质安全型设备就是()可靠的设备。
企业在使用德尔菲法进行人员需求预测时应遵守的
不属于卡特尔 16 因素人格问卷编制特点的是
()是新中国建立后加强和规范隐蔽战线反间谍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