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4 06:23:20

辫子与历史

题目描述

【题目】辫子与历史

材料一? 我(孙中山)剪去一生长成之辫发,往衣服店买得一套最新日本装穿好,……日本自战胜中国后,世人以礼待日人,我扮日人,亦出入相宜也。若无此举,则不能逃脱数次之危险地位矣。

——陆文灿《流亡之孙公》

材料二? 12月13日内阁总理袁世凯剪除发辫,以为各界之倡。

——1911年12月17日《大公报》

材料三?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狂儒辜鸿铭》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材料一中孙中山是何时剪辫子的,他为何要剪辫子?

(2)材料二中袁世凯公开剪辫子有何政治意图?

(3)基于上述材料,你是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剪辫子”现象?(具体要求:观点准确;史实与材料运用恰当;论证论述充分;组织表达叙述清楚。)

答案解析

(1)时间:根据材料“日本自战胜中国后,世人以礼待日人”可知,孙中山1895年后(或1895年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剪去发辫。目的:从材料中的“日本自战胜中国后,世人以礼待日人,我扮日人,亦出入相宜也。若无此举,则不能逃脱数次之危险地位矣”可以看出,孙中山是出于政治逃亡的需要。(2)意图:从材料中的“12月13日内阁总理袁世凯剪除发辫,以为各界之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正值南北方战争,因此袁世凯此举显示拥护共和,示好南方革命党;结合所学知识,袁世凯是清廷的内阁大臣,其剪除发辫的行为是给清廷以压力,以便夺取政权。(3)论证:三则材料涉及的人物孙中山、袁世凯、辜鸿铭发式的变化反映出其政治、观念的变化。因此可以得出论点:辫发属于身体,其变化反映着政治、生活、观念的变迁,见证着中国近代化艰难的历程。论证过程结合孙中山剪除发辫反映了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手段反抗清政府的观念。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时期剪除发辫,是出于其政治目的,即夺取政权,同时向社会显示自己主张共和。辜鸿铭不仅剪除发辫,表明其在观念上依然较为保守。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即发辫的剪除或者保留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观念的变化,也意味着中国近代化的曲折。

(1)1895年后(或1895年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出于政治避难需要。(2)显示拥护共和,示好南方革命党;并给清廷以压力,以便夺取政权。(3)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能结合材料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深入分析。如:辫发属于身体,其变化反映着政治、生活、观念的变迁,见证着中国近代化艰难的历程。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