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1)材料一体现的孔子的治国思想是什么?后人把孔子称为“大教育家”的理由是什么?(写出2点即可)

材料二:韩非子日:“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2)材料二体现了韩非子怎样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战国时期各国采用法家思想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中国几千年来一直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提。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3)材料三中“制度”指的是什么?该制度的中央机构是什么?

材料四:“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

(4)材料四中“陛下”采取“推恩分子弟”这一措施的背景是什么?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陛下”还建立了什么制度?

答案解析

(1)仁”的学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举二例即可)。(2)他主张改革,反对儒家的仁政,提倡法治。战国时期时局动荡,各诸侯国为了在争霸中获得主动,而法家的观点又符合时代趋势,故法家思想各国所采用。(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4)分封诸侯国的权力过大,影响中央;刺史制度。

(1)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着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的学说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他主张改革,反对儒家的仁政,提倡法治。战国时期时局动荡,各诸侯国为了在争霸中获得主动,而法家的观点又符合时代趋势,故法家思想为各国所采用。(3)材料三中“制度”指的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4)据材料“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西汉时期推恩令;材料中的“上”指的是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这样削弱诸侯国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为加强地方监察,西汉又创立了刺史制度。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