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

题目描述

【题目】“……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摆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A.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 B.隋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宋朝扩大录取名额良莠不分 D.明朝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

答案解析

D

依据材料“……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摆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意思是:(这本)是国家求得人才的计策,谁知道,变成了欺骗他人的技能。用三句话来申述题意,用两句话说破题目要求,在开头和结尾陈述一下,就说自己是有才的人。……就使他通过欺骗获得了较高的官位,也算百姓和朝廷倒霉。结合课本所学,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采取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有固定格式的八股文,使得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造成许多读书人只会死记硬背,而不讲求真才实学。故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时八股取士的弊端。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权贵子弟当高官的文字,A排除; 材料中涉及考试的只有“三句承题,两句破题”,不能反映分科考试选拔官员。B排除;材料“……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表达没有才学骗的高官,没体现宋朝扩大录取名额。C排除;故选D。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