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7-27 13:05:58

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

题目描述

【题目】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

——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王韬(1867年漫游英法等国)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巨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拒,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

——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

(l)据材料一,指出传统的家国观念的内容。材料二中知识阶层又产生了怎样新的国家观念。

材料三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

(2)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结合所学,孙中山是如何阐述民族主义的。

材料四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3)据材料四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并理解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

(4)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中国家国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及其思想原动力。

 

答案解析

(1)内容:从“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可以得出传统的家国观念是“家天下”,即君主即国家。观念:从“君、巨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拒,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得出君民共治;人民主权。(2)不足:从“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中国人缺少民族精神。阐述:从“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可以看出他把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武器,主张民族解放和各民族一律平等。(3)原因:结合当时是的时代背景来分析,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全民族的抗张推进了这一观念的形成。内涵:从“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可以得出国家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组织者;从“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可以得出国家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实现主权在民,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4)主线:结合材料来分析,一条肯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国关系,这是很明确的一条线索,贯穿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另一条是近代化过程以后产生的,对原有的封建专制观念和现代民主观念的一种看法,这种态度的转变是另外一条发展脉络。原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任务来回答即可:反侵略求民主。

(1)内容: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家天下);君主即为国家。观念:君民共治:人民主权。(2)不足:缺乏民族精神。阐述:中国民族自求解放(明确反帝),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3)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内涵:国家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组织者;国家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实现主权在民,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4)主线:一是从家国一体观念到近代国家视念(主权国家);二是从专制国家观念向民主国家观念的转变。原动力:反侵略求民主。民族民主思潮。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