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02:32:13

材料一  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

题目描述

【题目】材料一  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并许其自行其教。

——摘编自《清朝续文献通考》

材料二

材料三  保留保留(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的新变化,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叶中外文化交流方式发生的新变化,并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变化的趋势。

 

答案解析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第小问变化,根据材料可知是西学东渐。第二小问时代背景,根据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三个人物可知新航路开辟,传教士来华,中西交流加强。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主要从方式上和内容上两个角度分析。方式上由平等交流变为西方对华进行殖民侵略;内容上由文化交流为主变为西方对华进行经济侵略与暴力掠夺。第二小问影响,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从近代中西文明的碰撞对中国的破坏性和建设性两个角度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共同点,从目的和对西方文明的态度两个角度分析。目的都是救亡图存;态度都主张向西方学习。第二小问趋势,从认识历程、学习内容两个角度分析。认识历程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学习内容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

(1)变化:西学东渐背景:新航路开辟,传教士来华,中西交流加强。(2)变化:方式上由平等交流变为西方对华进行殖民侵略内容上由文化交流为主变为西方对华进行经济侵略与暴力掠夺。影响: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带来资本主义文明,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共同点:都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趋势: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