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18:23:37

新文化运动将思想的启蒙普及到社会和民间,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留下

题目描述

【题目】新文化运动将思想的启蒙普及到社会和民间,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自身不可磨灭的印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汉语文体长久为文言文所垄断,相应的反映,但居于官方垄断地位的仍是文言文写作。虽然民间话语使用口语,文学创作也有这种状况束缚了人们表达方式的自由,有碍于文化的传播。农业文明状态下少数人使用“雅言”也无法满足工业化需求。新文化运动之所以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与其提倡文体革命是分不开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与发展是中国社会的综合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军阀间的纷扰争斗使其一时无暇顾及政治之外的其他方面,经济与市场的发展使学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谋生路。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

材料二  胡适使用“文学革命”一词,主要意图在于争辩与证明白话可以作为有生命力的文学工具,中国文学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而在陈独秀看来,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不言而喻的:他没有功夫去进行学术性的讨论。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目标为:“推倒雕琢的阿谈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迁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汉语文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体革命”产生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胡适和陈独秀对“文学革命”理解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的主张。

 

答案解析

(1)特点:根据“中国的汉语文体长久为文言文所垄断”“ 虽然民间话语使用口语”可得出文言文白话文并存;文言文居于垄断地位。背景:结合新文化运动对解放思想的需要、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北洋政府对思想控制力的弱化、知识分子经济独立等角度概括。(2)差异:胡适:根据“胡适使用“文学革命”一词,主要意图在于争辩与证明白话可以作为有生命力的文学工具,中国文学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得出主张温和改革,主要着眼于变革文学的表现形式。陈独秀:根据材料“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不言而喻的:他没有功夫去进行学术性的讨论。”得出主张渐进变革,主要着眼于变革文学的内容。简评:根据所学回答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影响,从有利于加速白话文的推广、有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但容易导致形式主义的倾向等角度概括。

(1)特点:文言文白话文并存;文言文居于垄断地位。背景:新文化运动时期解放思想的需要;工业化发展需要大量有知识的劳动者;北洋政府对思想控制力的弱化;知识分子经济独立无需依附军阀。(2)差异:胡适:主张温和改革。主要着眼于变革文学的表现形式。陈独秀:主张渐进变革。主要着眼于变革文学的内容。简评:有利于加速白话文的推广;有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但容易导致形式主义(绝对主义)的倾向。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