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阅读下列
题目描述
【题目】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科举之制始于隋,盛于唐、宋,经元、明、清,至清末方废除,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为了抵制血缘、门第等因索对选官的干扰,历代统治者不断完善防范措施,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锁院、糊名、誉录、搜检、严惩舞弊等。科举制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社会逐渐从门第社会演变为科举社会,尤其两宋的320年间,在社会上日益形成了“读书人人有份”的观念。科举制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阶层流动的途径,使传统社会统治机构的成分不时更新,有裨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维持;而且以人文化成天下为理想,以载道的“四书五经”为核心,以造就传道的学者为目标,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
——摘编自田澍:《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
(1)据材料一,概括东汉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弊端。
(3)根据材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基本特征,并说明这些特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不得抄袭原材料)
答案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 东汉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等信息概括得出。(2)根据材料中的“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可以看出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该制度的弊端也可根据前述材料信息归纳得出。(3) 科举制的基本特征,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科举之制始于隋,盛于唐、宋,经元、明、清,至清末方废除”“科举制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历代统治者不断完善防范措施,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而且以人文化成天下为理想,以载道的“四书五经”为核心”等信息归纳得出。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可以联系所学,从推动古代教育发展、扩大统治基础、推动传统政治发展、整合社会价值取向等方面来回答。
(1)内容: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2)名称: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弊端:门阀士族垄断官场。(3)特征:延续时间长;选拔标准相对客观,方式相对规范、公正;在政府主导下不断发展完善;考试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影响: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维护了懦学的正统地位;扩大并巩固了封建统治战础;稳定并推动了古代传统政治的发展;整合了社会价值取向,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
相关试题
亚洲各地区人口总数超一亿的国家数量最多的是(
益母草颗粒(5g) ,开水冲服。( )。 [
(单选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的最主要的来源
(单选题)体外放射分析中,影响放射性标记物稳
【多选题】 锅炉用燃料按物理状态有【】(技能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为: -答案
2019年1月17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规定:本法所称的票据
【多选题】 联合国设计推荐使用的国际标准化运
115.()则是针对旧城近期再开发和零星开发
甲乙丙丁四辆车要经过A、B、C、D四个路段,
公司的企业精神是 ( )
如果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比较复杂多变,有较大的
门框工程量为框的面积。
下列不属于影响边坡稳定的水文地质因素的是()
侧吹风室的吹风窗一般由多孔钢丝网和蜂窝板构成
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应当参加年度安全教育培训
广东音乐人在中国的音乐史上留下了他们光辉灿烂
短波红外线与长波红外线的波长分界线是1.5μ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观点,使受益者所得足以补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