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00:20:24

历史上政治决策的最终制定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题目描述

【题目】历史上政治决策的最终制定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材料一平城、洛阳位置图

——《魏晋南北朝》(中国文明史4)

材料二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引自《魏书祖莹传》

材料三平城粮食供应不足,是北魏政府向来要面对的一个大难题。在迁都之前,北魏君主亦经常令关内各州以牛车运送粮食到平城。至太和十一年,平城一带又发生大旱灾,不少人因饥荒而死。

——《魏书世祖纪上》

材料四孝文帝对成淹说:“朕以恒代(平城)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

——《魏书成淹列传》

材料五(孝文帝)乃独谓澄曰:今日之行(迁都之事),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任城王澄)意以为何如?澄曰:伊洛中区(洛阳是天下的中心),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孝文帝)曰:北人(北魏人)恋本(眷恋本土),忽闻将移,不能不惊扰也。澄曰:此既非常之事,当非常人所知,唯须决之圣怀,此辈亦何能为也?

——《魏书景穆十二王列传中任城王云附子澄传》

材料六孝文帝强调: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而黄河急浚,人皆难涉。我因有此行,必须乘流,所以开百姓之心。

——引自《魏书成淹列传》

材料七河北是北魏时期中原物产最富庶的地区,粮食产库及丝绢产地也在河北,所谓“河北数州,国之本也;……国之资储,唯籍河北”。由此可见,河北是北魏政府财政开支的重要支柱。

——《魏书昭成子孙列传》

列表归纳材料一至材料七涉及的平城和洛阳两地对比的各项因素以及与之对应的论据,说明为什么孝文帝在平城和洛阳之间最后决定迁都洛阳。

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平城粮食供应不足”“以恒代(平城)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徙居平城,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对应洛阳,可从地理位置、气候自然条件、粮食供应、交通和风俗文化等方面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洛阳具备较大优势。为加强对黄河流域(中原)统治,获得王朝正统地位,北魏应迁都洛阳。

要素说明内容地理位置气候自然条件粮食供应交通风俗文化平城靠北偏僻寒冷大风下雪环境恶劣供应不足饥荒旱灾无漕运文化制度未统一贵族固守传统洛阳天下中心中原中心条件优厚靠近物产最富庶的地区四通八达帝王之地多朝古都结论综合各方面条件,洛阳具备较大优势。为加强对黄河流域(中原)统治,获得王朝正统地位,应迁都洛阳。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