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4 09:03:01

反对侵略,追求民族独立与自由,救亡图存是整个中国近代的主题,

题目描述

【题目】反对侵略,追求民族独立与自由,救亡图存是整个中国近代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恭禄1934年完成60万字的巨著《中国近代史》,当时被列为大学丛书之一。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于中英两国误会:‚中外政教之悬殊,夷夏之别太严。英国要求通商与平等往来,但‚北京政府不知国际关系之变迁,本于轻视外人之心理,囿于旧档成案,视英国为藩属之国,视为蛮夷,拒绝平等往来,因此战祸之促成,自中国方面言之,殆由于官吏知识之幼稚。战争失败,‚证明了清代政治上、军备上积弊,非留心外事,彻底改革实无国强之道。对鸦片战争的后果,他认为虽然丧失了部分主权,‚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交通益变,而中国之闭关政策根本上不能生存矣!从总体上看,他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是正面的,从对整个事件的评价来说,他更多的强调中国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摘编自龚云《反映学者立场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四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一书,专章阐述“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以史为鉴——中国二战史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史学家陈恭禄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毛泽东关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的论述。

 

答案解析

(1)起因:根据材料一“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于中英两国误会”概况出源自于中英两国的误会。后果:从材料一“虽然丧失了部分主权,‚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交通益变”总结出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更多机会,是走向世界的良机,是实现向近代转变的契机。(2)从材料一“战争失败,证明了清代政治上、军备上积弊,非留心外事,彻底改革实无国强之道。”可知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政治和军事上的问题,材料二则是讲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因此根据所学从政治军事上分析,论证材料一的观点即可。政治: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原因主要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互妥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社会各界的推动。(4)理解: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主要叙述最早,主要从开始的时间,还有全面抗战的开始。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以“七七”事变为起点的中国全面抗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

(1)起因:源自于中英两国的误会。后果: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更多机会,是走向世界的良机,是实现向近代转变的契机。(2)政治: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3)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互妥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社会各界的推动。(4)理解: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以“七七”事变为起点的中国全面抗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