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史人物层出不穷。阅读下列材料,回

题目描述

【题目】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史人物层出不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初,骞(向帝拜别)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

——《汉书》

材料四 

材料五  (国主)励精图治,任用王猛治国,国势日强,统一黄河流域。后在肥水一战中草木皆兵,惨败而归。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的人物在教育方面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二中作品的作者是谁?首次发现甲骨文的是谁?青少年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2)材料三中“骞”行时的时间是在哪一年?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而秦始皇在思想方面又有何过失?

(3)材料四是哪个朝代的什么人物?他在历史上有何重大贡献?

(4)材料五中的国主是哪位皇帝?他在淝水之战中战败,除了战线过长、指挥失误外,还有哪些原因?

(5)综上所述,我们应当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答案解析

(1)主张有教无类(或因材施教)。王羲之。王懿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批判地继承)。(2)公元前138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焚书坑儒。(3)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4)苻坚。前秦人心不齐,苻坚骄傲自大;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指挥得当等。(5)要一分为二,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价。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依据史实得出结论。

(1)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人物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的主张是有教无类(或因材施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作品的作者是王羲之;他的代表作是《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本人被誉为“书圣”。 首次发现甲骨文的是王懿荣;青少年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做法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批判地继承)。(2)依据材料三“初,骞(向帝拜别)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分析可知,材料三中“骞”行时的时间是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系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在思想上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秦始皇在思想方面采取了焚书坑儒,摧残了思想,钳制了文化。(3)依据所学可知,材料四中的人物是东汉的蔡伦;他在历史上的重大贡献是改进了造纸术。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和旧鱼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提高了质量,降低了成本,使纸得以广泛使用。(4)依据材料五“(国主)励精图治,任用王猛治国,国势日强,统一黄河流域。后在肥水一战中草木皆兵,惨败而归”分析可知,材料五中的国主是指前秦的苻坚;他在淝水之战中战败,除了战线过长、指挥失误外,还有前秦人心不齐,苻坚骄傲自大;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指挥得当等原因。(5)综上所述,评价历史人物我们应要一分为二,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价。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依据史实得出结论。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