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7 10:40:12

明清时期的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但仍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阶

题目描述

【题目】明清时期的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但仍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阶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皇权居于权利的最高峰,然而实际上的行政权力掌握在官僚政治系统手中,官僚政治系统的核心是宰相,负责处理全国的一切政务。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而且对大臣十分猜忌,他绝不允许人们染指皇权。胡惟庸的权力增长,把亲密盟友提到了高级职位上,驱逐他认为不大会支持他的人。朱元璋杀胡惟庸,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将在我国实行了至少一千五百年的宰相制度正式废除。作为数代沿用不移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宰相制度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

——摘编自牟珊珊《浅谈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材料二  从明代内阁制度发展与演变过程来看,内阁是有议政权的,……内阁通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政务负担;又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自永乐直至明亡,明代阁臣尽管比历代秘书咨询官员的权力有所扩大,但基本上还不是宰相,……万历《明会典》所开列“文职衙门”名目,竞未专列内阁这一机构。仅在《翰林院》一卷中予以附带介绍。

——摘自杜志明《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及其终结》

材料三  到洪、宣之世,内阁大学士身兼部职,阁权渐崇。由于宫廷的禁例和大臣理事的规矩,皇帝无法随时召唤近在咫尺的内阁大臣,皇帝和阁员之间难以随时配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明代是由宦官实现的。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训,严禁宦官擅权。于是,雍正帝选调内阁大学士等官“日值禁廷,以待召见”,形成了军机处制度。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

(2)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4)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内阁制度的发展结果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中央官制的变化发展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解析

(1)原因:根据“官僚政治系统的核心是宰相,负责处理全国的一切政务”得出宰相位高权重;根据“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得出元朝权臣乱政的教训;根据“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而且对大臣十分猜忌”得出权力欲望导致的猜忌;根据“朱元璋杀胡惟庸”得出胡惟庸的专权跋扈。理解:结合丞相的职责分析回答,即:君主政务繁多,帮助皇帝处理政事以及统领百官的需要。(2)特点:根据“内阁是有议政权的”得出内阁拥有一定的议政权;根据“内阁通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政务负担”得出内阁是皇帝侍从顾问。作用:根据“内阁通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政务负担”得出减轻皇帝的政务负担;制衡六部权力;根据“又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得出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3)结果:根据“雍正帝选调内阁大学士等官‘日值禁廷,以待召见’,形成了军机处制度”得出军机处制度。趋势: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实质: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反映的实质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1)原因:宰相位高权重;元朝权臣乱政的教训;权力欲望导致的猜忌;胡惟庸的专权跋扈。理解:君主政务繁多;统领百官的需要。(2)特点:拥有一定的议政权;是皇帝侍从顾问(始终是非正式的中央行政机构)。作用:减轻皇帝的政务负担;制衡六部权力;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3)结果:军机处制度。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实质: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