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变革中前进。阅读材
题目描述
【题目】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变革中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材料三民国初年,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1912年3月,《临时政府公报》公布: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1912年9月,教育部又公布“壬子学制”,统一了我国小学、中学、大学、师范、职业教育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并规定: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育之不足。因此,学校和学生数量增长很快,据教育部统计:1907~1915年,不到10年间,学校数增加了91851所,学生数增加了3269263人。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变化。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教育改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答案解析
(1)根据材料“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可知统经世之学的内容,“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可知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的内容为夷务。评价则着眼于它的出现背景、内容和作用来评价,结合所学作答。(2)从材料一中“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可知“除旧”与“布新”相连;从“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变化之事出矣”可知“变”与进化论相结合。这两者都属于维新思潮,维新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有,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不改变旧的政治体制,维新派认为这不能救亡图存;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迫在眉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汇聚成一股思潮。(3)本题考查了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在内容上废除了传统的经学教育,统一为近代化的国民教育体系,有利于培养近代化人才,推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推行以后入学人数和学校数量大大增加,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中国政治经济近代化。
(1)变化:夷务成为近代经世之学的重要内容.评价: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化;主要学习西方的器物,抵御外侮;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特点:一是“除旧”与“布新”相连;二是“变”与进化论相结合.背景: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不改变旧的政治体制;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渐加深,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迫在眉睫;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3)影响:培养近代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政治经济近代化的加强.
相关试题
3963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
1874年,日本侵入我国领土台湾,迫使清政府
(多选题)民办高校在办学机制上具有较为明显的
(多选题)跟单员的工作特点包括()
在学习《做情绪情感的主人》一课后,某
2017年是邓小平逝世20周年。邓小平的一生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大冤案是
下面知识卡片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时期经济发展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1905年在日本
【单选题】 下述全腹条形野照射方法,哪项不正
职业咨询有三种方法,不包含下面哪一项?()
高岭石具有()和()。
不属于理想模型材料性能的是()
关于布朗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魏晋时期北方门阀是蛮族武士和华夏士族的天然结
轮胎上光保护剂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 )
体内氮的唯一来源()
管理理论中的AM是指()。
扩展名为“ .com ”的网址说明网站属于(
有如下语句:OptionBase1Pri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