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材料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

题目描述

【题目】材料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材料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材料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材料讲述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史实,你能说出材料涉及哪三个人吗?

(2)这三个人各自作出了哪些贡献?

答案解析

(1)郑成功   郑和  戚继光(2)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郑成功于1662年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材料一即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给荷兰殖民者的劝降书。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共七次下西洋。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世纪。材料二即是郑和下西洋时的壮阔。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名言。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受命抗击倭寇的侵扰,使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了。“海波平”的意思是荡平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句话表现了他不求名利的高尚品德,表达了他抵御外辱,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2)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郑成功的贡献是收复台湾;郑和的贡献是七次下西洋;戚继光的贡献是抗倭。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