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材料一:山东农民拔掉地主立的界碑

题目描述

【题目】    材料一:山东农民拔掉地主立的界碑

材料二: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和积累工业发展的资金等条件,从而影响到轻工业的发展状况并导致重工业发展缓慢,成为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机是否成热》

材料三:目前,全国农村已有百分之九十十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各级党的领导应向千部和群众说明,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

——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请问答

(1)材料一的图片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意义?

(2)中国共产党采用何种方式“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当时在工业领域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农村推行哪一制度,该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是什么?

(4)请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研究主题。

答案解析

(1)土地改革;意义: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2)农业合作化;重工业(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有制(4)我国的土地政策

(1)依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拔掉地主的界碑”,可知反映的事件是土地改革。结合教材可知,1950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在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依据关键信息“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机是否成熟”,可以推断反映的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合教材可知,1953年—1956年,我国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形式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建立了土地公有制;与此同时,我国还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是1953年—1957年底,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成了沈阳第一机床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一系列重工业企业。(3)依据关键信息“包干到户、到组”,可推断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教材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建立了土地公有制,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4)综合上述材料,材料一反映的是土地改革,材料二反映的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材料三反映的是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见研究主题是:我国的土地政策或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或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变化。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