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21:17:22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经济“调整(或退却)”的现象。阅

题目描述

【题目】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经济“调整(或退却)”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这一政策允许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们必须退却,而要诚实地面对我们国家今天所遇到的形势。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这个国家需要行动,而且现在就行动起来。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材料三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权宜政策”是指什么?“让步是不可避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罗斯福认为“必须退却”的原因是什么?他所采取的行动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怎样的调整?这种调整有何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三国经济模式的“调整(或退却)”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

(1)第一小问,由材料“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可见材料了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和内容,故判定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小问,由材料“这一政策允许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从侧面说明由于苏俄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苏俄不能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2)第一小问,当时美国面临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而胡佛总统的反危机的传统“自由放任”政策失灵。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3)第一小问,由材料“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可见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农村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农村的社会繁荣。(4)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胡佛的反危机措施失败到罗斯福新政,特别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实践,表明:经济模式的调整要适合生产力水平;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

(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本原因:苏俄落后的社会生产力。(2)原因:1929年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美国;传统“自由放任”政策失灵。深远影响: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3)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启示:经济模式的调整要适合生产力水平;要适应国情。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