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课外文言文阅读

题目描述

【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

{注释}①物:众人,这里指百姓②斯须:片刻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人皆知畏避灾害/人言可畏

B.夫仁义之道/安贫乐道

C.去之已远/香远益清

D.恒令腹饱/人恒过,然后能改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3】阅读文章,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治国思想

答案解析

【1A.畏惧;B.思想,主张;C.距离遥远/远播;D.经常,常常。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译为: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树林茂密了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了就有鱼儿遨游,多施仁义百姓自然会归顺。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注意标志性的虚词“曰”和结构的对称。【3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治国思想。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可分析“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等句。说明了“仁义不修,群下怨叛”的道理。可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和途径两个角度作答。翻译: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树林茂密了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了就有鱼儿遨游,多施仁义百姓自然会归顺。人们都因畏惧而知道躲避灾害,却不知道施行仁义灾害就不会发生。仁义之道,应当在心里思考,不断地推行,如果有片刻的懈怠,离仁义之道就远了。这就好像用饮食来滋养身体,要让肚子经常吃饱,才能保全他的性命一样。”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