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7-31 17:42:5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教育为例,我们看某中学一研究小组举

题目描述

【题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教育为例,我们看某中学一研究小组举办了一个有关中国学校教育变迁的图文展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1)“私学文化”反映了该时期社会转型的哪些基本特征?

材料二:熹平四年,东汉灵帝令蔡邕(官拜郎中)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

材料三:京师大学堂筹办于戊戌新政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规定:“中国圣经垂训以伦常道德为先……所有学堂人等……有明倡异说干犯国宪及与名教纲常孟相违背者查有实据轻者斥退重者究办。”

(3)列举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哪两部书?康有为的思想有何特点?由大学堂的章程和所学知识分析他们这一目的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材料四:下图是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的北大校徽(后称“北大红”),刘半农戏称为“哭脸校徽”。其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传统的瓦当形象,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

(4)北大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是因为什么?

答案解析

(1)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基本特征”,依据所学知识从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政治上,分封制遭到破坏;阶层上,“士”阶层的活跃;思想学术上,学术下移、出现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等角度分析。(2)“特点”,根据材料二信息“东汉灵帝令蔡邕(官拜郎中)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概括得出:官府重视教育、官方以儒学经典为教材等。(3)“两部书”,依据所学知识得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原因”,依据材料三信息“中国圣经垂训以伦常道德为先……所有学堂人等……有明倡异说干犯国宪及与名教纲常孟相违背者查有实据轻者斥退重者究办”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封建思想和专制统治异常顽固等角度分析。(4)“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新青年》杂志社迁往北京、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是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等角度分析。

(1)基本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或小农经济的发展);分封制遭到破坏;在各国的改革中,“士”阶层的活跃;学术下移,私学兴办,出现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特点:官府重视教育;官方以儒学经典为教材。(3)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原因: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封建思想和专制统治异常顽固。(4)原因:《新青年》杂志社迁往北京;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是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