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7-30 03:47:24

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判标准。阅读下列材料

题目描述

【题目】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判标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康熙

材料二“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之时代矣。如是则中国民族必无汉唐之发展昌大而同化南方之种族也。及我民族同化力强固之后,虽一亡于蒙古,而蒙古为我所同化;再亡于满洲,而满洲亦为我所同化。其初能保存孳大此同化之力,不为北狄之侵凌夭折者,长城之功为不少也。”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分析康熙帝不修长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康熙帝处理与蒙古族关系、解决北方边疆问题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秦始皇修筑长城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孙中山作此评价的目的。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给出了康熙帝对长城的一个认识,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他对民族问题看得比汉族政权更深刻。他认为长城不会杜绝政治隐患,相反安定好民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他对北方民族采取的是怀柔政策,鼓励宗教信仰,平定叛乱,安定民心是他的具体举措,有力地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和平与稳定。(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孙中山充分肯定了万里长城的历史作用,认为他对中华民族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原因就在于他此时主张的是三民主义,其中包含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它的目的是维护民族团结,以此共同对抗外国侵略者。

(1)原因:长城不能全部杜绝边患;民心安定才是国家最好的防御;修长城靡费财力和劳役,于民无益;对北方民族采取“怀柔”政策比修长城防御更为有效。解决办法:平定噶尔丹叛乱;多伦会盟;尊重喇嘛教;建立册封制度。(2)评价:肯定修筑长城有功于中华民族。目的:强化民族危亡意识,提升民族凝聚力。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