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内容。

题目描述

【题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组织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怀仁国《资治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君主专制确立后,最高统治者希望尽量加强中央集权,而弱化地方权力;尽量简化行政层级,而不设高级政区(无法简化时,即尽量使之不享有完全权力,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但是,……事实上中央集权往往与地方分权主次兴替,相间而存。即便在理想状态下,中央集权也不得不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李世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以秦汉、隋唐为例分别指出“独相”“群相”的制度名称。结合所学,指出相权何时“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皇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宋使地方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的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元朝为了使“中央集权……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何重要创新?

(3)材料三所反映的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李世民的话从本质上说明这一制度有何作用?请用史实说明这一制度演变至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的严重弊端。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原精神”体现出怎样的规律?

答案解析

(1)①独相:丞相制度(三公九卿制);群相:三省六部制;②明朝(明太祖时期)③(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2)①经济: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②实行行省制(3)①隋炀帝设进士科②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③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导致社会落后。(4)①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②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组织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可知,以秦汉时期的“独相”反映的是丞相制度(三公九卿制),秦朝时期,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隋唐时期的“群相”指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太祖朱元璋废丞相,直管六部,后明成祖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草拟政令,后经皇帝审核传达给六部办理执行。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时期,设置军机处,使皇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使地方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的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是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第二小问,元朝为了使“中央集权……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实行行省制度,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实行行省制度。(3)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第二小问,根据“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科举制度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导致社会落后。(4)根据材料四“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原精神”体现出的规律是从秦朝建立后到清朝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