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级某班同学研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问题。结合所学历史
题目描述
【题目】初一年级某班同学研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问题。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一:对峙
(1)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上面是某位同学做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年代尺,请帮助他完善,并指出该时期的政治特征。
步骤二:迁徙
4至6世纪中国境内民族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 《晋书》记载:“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庶有旋返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东晋政府允许侨人(侨人:指寓居南方的北来人口)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南方统治者面对大规模民族迁移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步骤三:复苏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yīn fu丰富),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洛阳伽蓝记》卷二(成书于公元547年即东魏武定五年)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导致洛阳重新走向繁盛的历史事件,并说明出现上述现象的具体原因。
答案解析
(1)官渡之战,氐族,北魏;洛阳、建康(南京)。政权分立,政局纷乱,分裂对峙等。(2》东晋政府允许侨人登记户籍,免除赋役;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3)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学汉礼、穿汉服)。
(1)根据“年代尺”A处的时间“200年”及“曹操统一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处填写官渡之战。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进攻曹军,双方在官渡展开激战。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根据“年代尺”B处的时间“376年”及“前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处填写氐族。四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大,并统一了黄河流域。根据“年代尺”C处的时间“439年”及“统一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处填写北魏;386年,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历史上成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根据“年代尺”D处的时间“266年”及“西晋都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处填写洛阳。266年,司马炎夺取了皇位,定都洛阳,建立了晋朝,历史上称为西晋。根据“年代尺”E处的时间“420~58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E处填写建康(南京)。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依据“年代尺”及上述分析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政权分立,政局纷乱,分裂对峙等。(2)根据材料二“……东晋政府允许侨人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统治者面对大规模民族迁移所采取的措施有:东晋政府允许侨人登记户籍,免除赋役;其影响是: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3)根据材料“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还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如,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他将皇族的姓氏拓跋改为元,自己改名为元宏。孝文帝改革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因此,导致洛阳重新走向繁盛的历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材料反映的具体原因是:推行汉化政策(学汉礼、穿汉服)。
相关试题
4158【习题】2017年,根据海关总署的统
( )是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判断题】 资本成本既包括货币的时间价值,又
涉密人员离开原涉密单位,调入其他国家机关和涉
[多选] 预算法律制度是由( )构成的。
电磁波穿过大气层时,会产生传播方向改变,即折
[多选] 关于职业化,正确的说法有( )。
(多选题)客户对银行的意义有()。
64.1984年10月,()通过《关于经济体
(单选题)仅累及升主动脉的主动脉夹层为()
(单选题)不宜与甘草合用的药物是()
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接缝的施工要求,下列( )
可以混合施用的一组肥料是( )
下列名称中属于命名的是___。
水电站的电气量有()
在Excel中,如果某单元格的右上角有一个红
对混合型基金的分析可沿用股票型基金的分析框架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之中。
在单元组合仪表中常用的统一标准信号为( )
亨德尔在英国时的巅峰作品,也是亨德尔迄今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