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初一年级某班同学研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问题。结合所学历史

题目描述

【题目】初一年级某班同学研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问题。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一:对峙

(1)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上面是某位同学做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年代尺,请帮助他完善,并指出该时期的政治特征。

步骤二:迁徙

4至6世纪中国境内民族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  《晋书》记载:“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庶有旋返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东晋政府允许侨人(侨人:指寓居南方的北来人口)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南方统治者面对大规模民族迁移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步骤三:复苏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yīn fu丰富),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洛阳伽蓝记》卷二(成书于公元547年即东魏武定五年)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导致洛阳重新走向繁盛的历史事件,并说明出现上述现象的具体原因。

答案解析

(1)官渡之战,氐族,北魏;洛阳、建康(南京)。政权分立,政局纷乱,分裂对峙等。(2》东晋政府允许侨人登记户籍,免除赋役;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3)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学汉礼、穿汉服)。

(1)根据“年代尺”A处的时间“200年”及“曹操统一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处填写官渡之战。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进攻曹军,双方在官渡展开激战。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根据“年代尺”B处的时间“376年”及“前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处填写氐族。四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大,并统一了黄河流域。根据“年代尺”C处的时间“439年”及“统一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处填写北魏;386年,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历史上成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根据“年代尺”D处的时间“266年”及“西晋都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处填写洛阳。266年,司马炎夺取了皇位,定都洛阳,建立了晋朝,历史上称为西晋。根据“年代尺”E处的时间“420~58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E处填写建康(南京)。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依据“年代尺”及上述分析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政权分立,政局纷乱,分裂对峙等。(2)根据材料二“……东晋政府允许侨人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统治者面对大规模民族迁移所采取的措施有:东晋政府允许侨人登记户籍,免除赋役;其影响是: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3)根据材料“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还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如,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他将皇族的姓氏拓跋改为元,自己改名为元宏。孝文帝改革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因此,导致洛阳重新走向繁盛的历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材料反映的具体原因是:推行汉化政策(学汉礼、穿汉服)。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