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20:21:20

历史的意义在于对后人的教育和启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历史的意义在于对后人的教育和启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有蛮夷曰道。

——摘自《汉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秦设置的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

材料二:(贞观四年,针对东突厥问题)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温彦博则提出,“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

——摘编自《资治通鉴》

(2)概括材料二中唐朝官员关于处理东突厥问题的两种意见。结合所学回答,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处突厥降众”?

材料三1691年,清朝确立了对漠北蒙古的正式管辖,但保留蒙古三大部首领汗的称号,在行政上依照蒙古之例编旗。蒙古原有若干部会盟的传统,编旗后盟长作为会盟的召集人,由皇帝在盟中诸旗中指定一人担任,同时起到代表朝廷监督各旗的作用。清朝统治者反复宣称“满蒙一体”,大力发展满蒙贵族的联姻关系,使其成为清朝统治的得力柱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施恩”于蒙古的具体措施。

 

答案解析

(1)列举:根据“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得出在中央设置“典客”;根据“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有蛮夷曰道”得出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在百越地区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2)意见:第一种:根据“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得出强令东突厥内迁,“化胡奴为农民”;第二种:根据“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得出采取怀柔政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措施:结合所学,回答唐太宗加强对突厥地区管理的措施即可。(3)具体措施:根据“保留蒙古三大部首领汗的称号,在行政上依照蒙古之例编旗。蒙古原有若干部会盟的传统”得出保留蒙古编旗、称汗、会盟等传统;根据“大力发展满蒙贵族的联姻关系”得出发展满蒙联姻;联系所学,清朝还特封活佛,尊重喇嘛教。

(1)列举:在中央设置“典客”;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在百越地区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2)意见:第一种:强令东突厥内迁,“化胡奴为农民”;第二种:采取怀柔政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措施:允许一部分人内迁;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委任突厥首领管理,官职可以世袭。(3)具体措施:保留蒙古编旗、称汗、会盟等传统;发展满蒙联姻;特封活佛,尊重喇嘛教。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